第57章
第五十七回廣陵散竹生得譜

湘陰寇竹生,白系獄,得遇陳副使,昭雪而歸。廬墓三載。

有鄉先達,不時顧恤,家始小康。杜門謝客,惟與王用槐間有往來。偕一母一妻,深自韜晦。如是者數年,遷於洛西。

一日省親,道經東平鎮,暮宿華亭。是夕,星月閃爍。竹生寢不成寐。又當秋夜,四壁蟲聲,啾瞅唧唧。每懷身世,未免悽然。披衣徐起,四顧闃寂。只見屋角參差,夜色蒼涼。更遠遠望去,覺叢樹修篁,瑟瑟風起。鳥啼一聲,不覺有感於中。

遂踞胡床,取綠綺,按弦而鼓《鳥夜啼》一曲。覺弦中風雨,指下波瀾,不啻有雍門之悲者。竹生寫心未已,更連奏《楚澤涵秋》、《塞門積雪》二曲。正在五弄三終,神爽飛越,忽亭西一人,鼓掌大笑。竹生輟手驚起,揖之就坐。其人遂請過七絃,審視一會,撫玩不置。乃曰:「僕生平亦有膠柱之癖,但久荒絲桐,為君一鼓下里巴人,以佐良宵清話,可乎?」竹生大喜。

其人遂奏《清夜吟》一曲,音韻悽側動人。竹生自謂弗及也。

其人曰:「此《清夜吟》與君所鼓不換金,不換玉,皆琴曲十小調也。」竹生笑曰:「君誤矣。愚所鼓仍《楚澤涵秋》、《塞門積雪》也。」其人口:「不然,琴曲十小調,一曰不換金;二曰不換玉;三曰(白夾)泛吟;四曰越溪吟;五日越江吟;六日孤猿吟;七日清夜吟,即予適所鼓也;八日葉下聞蟬,九日三清,十亡其名。皆隋時賀若弼所制。至宋太宗時,始改不——換金為《楚澤涵秋》,不換玉為《塞門積雪》。此十小曲大略也。」竹生見其人深明琴調,十分嘆服,叩其底蘊,對答如流。竹生自以為鍾期遇伯牙,惜相見之恨晚。二人促膝談心。你稱曹子建玉樹臨風,我羨白樂天陽春白雪;一會說李(氵千幹)公百衲,精妙入神;一會說蔡伯喈焦尾,希世罕覯。

辨論一會。其人曰:「琴調更有佳者,足下亦欲聞乎?」

竹生聞言,急代為撫軫理弦,焚香以俟。其人援琴而彈,竹生諦聽之,若風入鬆間、泉流石上,儼鍾儀之躁南音,莫名其妙;疑師曠之調清角,不減共精,元鶴白鵠,欲翔欲舞,不知此曲,為何曲也?彈畢,方欲叩之,其人忽顏色慘沮,推琴長嘆而起曰:「千年不鼓之曲,今更流傳於世矣。」竹生即問此曲何名,其人曰:「此廣陵散也。凡四十一拍,共有六段,段各有題。

按開指一段,小序三段,俱名止息。今並以傳足下,最宜留心。」竹生此時,一心在琴,急問其詳。其人曰:「大序凡五段,曰:井裡、申誠、順物、因時、於時;正聲凡十八段,曰:取韓、呼幽、亡身、作氣、含志、沉思、返魂、徇物、衝冠、長虹、風寒、揚名、烈婦、奴人、發怒、含光、沉名、投劍;亂聲凡十八段,曰:峻跡、守質、歸政、-畢、終思、同志、用事、辭鄉、氣銜、微行;後序凡八段,曰:會止息意、意絕、悲志、嘆息、長籲、傷感、恨憤、亡計。

足下領會此調,抱琴一出,海內盡傾心矣!」竹生曰:「何謂廣陵散?」其人曰:「晉承魏後,有王陵母、邱儉、文欽、諸葛誕等,為揚州都督,鹹有興復之謀,後皆為司馬氏所殺。

廣陵散者,言魏之散亡,當自廣陵始也。今傳之足下,僕東市之恨,可瞑目矣。」竹生盤桓終夕,猛省此曲乃魏晉絕調,此人如何得知?叩其姓字裡居,其人曰:「僕即魏人,中散大夫,稽康是也,因鍾士季之譖,為司馬昭所害。天道好還,士季亦為伯約所算,死於亂軍之手。司馬氏國運,不久亦斬。宿恨雖申,奈廣陵散未傳海內,不但袁孝已引以為恨,即天下後世知音者,莫不引以為恨也。故遊魂飄泊千餘年猶戀華亭,今夕適聞足下琴聲,不覺技癢,幽明遇合,亦奇緣也。上虞雖遙,僕從此逝。」拱手而起。

竹生欲挽留致謝,倏忽不見。竹生不勝駭異。幸得廣陵散前後四十一拍,無不了了於心。抱琴歸寢,次日始歸。自此廣陵散,仍傳於世。